主题 | 篇名 | 责任者 | 刊名 | 刊期 | 页码 |
访谈录 | 一位传奇钢琴家的世纪回望与悟思——访杰罗姆·罗文萨(上) | 向川一 | 钢琴艺术 | 2025.03 | 4 |
中国百年琴韵 | 谈储望华《12首音乐会练习曲》的演奏(三) | 博复生 | 钢琴艺术 | 2025.03 | 11 |
罗麦朔《六首钢琴练习曲》(Op.19)的创作与演奏(二) | 段家琪 | 钢琴艺术 | 2025.03 | 15 |
古典钢琴博览 | 在“奇幻的梦境”中找寻快乐——解析舒曼《幻想曲集》(四) | 常桦 | 钢琴艺术 | 2025.03 | 18 |
音律深秋一一勃拉姆斯晚期钢琴小品中的心灵独白与音符奇思(六) | 郭煦 | 钢琴艺术 | 2025.03 | 22 |
作为钢琴教师的肖邦和李斯特 | 魏芸 | 钢琴艺术 | 2025.03 | 27 |
贝多芬与钢琴:音乐史上不可忽视的联结 | 孙钧 | 钢琴艺术 | 2025.03 | 31 |
教学研究 | 成长型思维模式在钢琴教学及科研创新中的重要性(上) | 张钦全 | 钢琴艺术 | 2025.03 | 35 |
择一事 爱一人 终一生——舒曼与克拉拉的“音乐唱和” | 任舒曼 | 钢琴艺术 | 2025.03 | 40 |
路易斯·法伦克的早期钢琴练习曲(上) | 张锐湲 | 钢琴艺术 | 2025.03 | 48 |
钢琴演奏中的呼吸 | 齐妮亚·佩斯托娃·贝内特 | 钢琴艺术 | 2025.03 | 53 |
现代钢琴音乐导赏 | 现代钢琴音乐鉴赏之六——莉莉·布朗热《三首钢琴小品》赏析 | 隋榕 | 钢琴艺术 | 2025.03 | 57 |
音乐人物 | 以传统为根基 以文化为灵魂——吴玉霞音乐形态与文化理念的双重表达 | 田甜 | 音乐生活 | 2025.03 | 4 |
学术探赜 | “民族性“与“地方性”——中国音乐批评话语建设及“延安经验“(下) | 高贺杰林楚欣 | 音乐生活 | 2025.03 | 12 |
近现代“津门法鼓”音乐文化变迁研究 | 白晶袁 汪闻远 | 音乐生活 | 2025.03 | 19 |
聂耳民乐合奏《翠湖春晓》史料考证及其版本比较研究 | 杨嘉锡 | 音乐生活 | 2025.03 | 22 |
新疆塔吉克族音乐形态研究 | 魏勇 | 音乐生活 | 2025.03 | 27 |
音乐评论 | 节气诗意阐释的新境界——林在勇的《廿四节气诗周曲100首》评析 | 王安潮 | 音乐生活 | 2025.03 | 31 |
当史诗照进音乐——《莱茵的黄金》)形式与意涵 | 董蓉 | 音乐生活 | 2025.03 | 36 |
弦歌不辍六十载 歌剧流芳岁月香评中国音乐学院六十周年校庆演出“中国经典民族歌剧荟苹” | 王珂迩 | 音乐生活 | 2025.03 | 40 |
音乐美学与作曲理论 | 乐以弘道:论孔子音乐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| 邹洁 | 音乐生活 | 2025.03 | 45 |
器乐作品中的自然意象与非音乐表达 | 张怡霏 李煜鑫 | 音乐生活 | 2025.03 | 49 |
从《马太受难曲》看“作品”概念的生成 | 张紫玉 | 音乐生活 | 2025.03 | 52 |
音乐视野 | 爵士乐与嘻哈音乐的深度融合——钮佳贝丝及其《Luv(Sic)》系列对爵士嘻哈音乐演变趋势的影响 | 季如音 王艳 | 音乐生活 | 2025.03 | 58 |
秦派二胡音乐的调式调性与风格技法研究 | 薛麦瑞 呼延梅文 | 音乐生活 | 2025.03 | 62 |
汉代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探索——沉浸式汉乐体验 | 谢凯鑫 王艺璇 | 音乐生活 | 2025.03 | 66 |
音乐创作 | 多元融合奏响传承创新“交响曲”——以《黑神话:悟空》游戏音乐中的陕北说书为例 | 王怡 | 音乐生活 | 2025.03 | 70 |
张豪夫《天上青海》的主题动机探赜 | 周兰乙 | 音乐生活 | 2025.03 | 74 |
探析斯特拉文斯基《C调交响曲》主题陈述与发展 | 李卢 幸雨 | 音乐生活 | 2025.03 | 79 |
音教探索 | 和声共同课教学中加入室内乐作品探索与实践 | 吴玥 | 音乐生活 | 2025.03 | 86 |
德性:儿童艺术教育的旨归 | 丁淑兰 | 音乐生活 | 2025.03 | 89 |
数字化时代下的音乐教育:探索、挑战与未来 | 吴蓉 陈雨思 | 音乐生活 | 2025.03 | 93 |
专题论坛 | 形成性评价的实施策略与困境:基于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访谈研究 | 张乐瑄、邱月、董健宇、邹莹 | 中国音乐教育 | 2025.03 | 5 |
教学实践 | 基于实践视角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钢琴即兴伴奏能力提升策略 | 杨奕恺、李磊 | 中国音乐教育 | 2025.03 | 15 |
“乐·心”理念视角下高中音乐教学的优化策略探究 | 余献红 | 中国音乐教育 | 2025.03 | 38 |
课程改革 | 本科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类课程教学:问题缘由、困惑澄清与纾解策略 | 范中天 | 中国音乐教育 | 2025.03 | 46 |
专业化视域下的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 | 阳军 | 中国音乐教育 | 2025.03 | 53 |
教师教育 | 虚拟仿真技术在高师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| 王剑 | 中国音乐教育 | 2025.03 | 57 |
基础研究 | 音乐学科项目式学习的内涵与价值意蕴研究 | 桑鑫颖、王磊 | 中国音乐教育 | 2025.03 | 65 |
构建戏曲普及教育新体系;从政策到实践的探索 | 黄虹嫚 | 中国音乐教育 | 2025.03 | 75 |
新文科视域下高校音乐学科评价体系建构研究 | 陈劲峰 | 中国音乐教育 | 2025.03 | 87 |
主题 | 篇名 | 责任者 | 刊名 | 刊期 | 页码 |
学术与研究 | 消逝的“有声”现场:二十世纪上半叶书法讲演的情境重塑 | 徐清 胡婧怡 | 中国书法 | 2025.03 | 68 |
西泠遗踪——踵事增华钟越生 | 乔中石 | 中国书法 | 2025.03 | 83 |
继起八家留印痕——钟以敬篆刻艺术 | 林立 | 中国书法 | 2025.03 | 85 |
八大艺术中的“快雪时晴”精神——从其《世说诗》谈起 | 朱良志 | 中国书法 | 2025.03 | 5 |
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八大山人作品综论 | 江蓝天 | 中国书法 | 2025.03 | 44 |
从方以智的哲学思想看其书法创作 | 韩琛 | 中国书法 | 2025.03 | 120 |
道法与忘法:方以智晚年的书学向度 | 陈光浩 | 中国书法 | 2025.03 | 130 |
新出土《相山祠堂题记》考论 | 秦祥 | 中国书法 | 2025.03 | 142 |
书学中女性形象的隐匿——学术史视野中《玉台书史》研究 | 张家铭 | 中国书法 | 2025.03 | 146 |
《续玉台书史》考 | 张英杰 | 中国书法 | 2025.03 | 149 |
墨迹《文赋》献疑 | 陈乾坤 | 中国书法 | 2025.03 | 152 |
论中国写意画语言中的帖学与碑学观 | 魏子雲 | 中国书法 | 2025.03 | 156 |
当代草书取法的几个观念问题 | 魏子雲 | 中国书法 | 2025.03 | 156 |
释惠洪书学思想探析 | 李楷凡 | 中国书法 | 2025.03 | 161 |
东汉高平石工与祠堂题记的书刻 | 张佳 | 中国书法 | 2025.03 | 163 |
艺术乡建的文化逻辑与价值判断——以浙江书法村建设为例 | 何涤非 | 中国书法 | 2025.03 | 166 |
数智时代的书法认知与书法生态构建 | 刘衍泽 | 中国书法 | 2025.03 | 169 |
当代“碑学”的合力共振和自我寻绎 | 王超 | 中国书法 | 2025.03 | 172 |
赵壹《非草书》别解 | 杨舒婷 | 中国书法 | 2025.03 | 174 |
“书如其人”中的“回避本体”现象 | 黄琦 | 中国书法 | 2025.03 | 177 |
中国书法与当代艺术形式的交汇 | (意)丹尼尔 | 中国书法 | 2025.03 | 179 |
日本高等书法教育现状 | (日)河内利治 | 中国书法 | 2025.03 | 181 |
传统楹联的五岳联墨与当代演绎 | 赖思佳 | 中国书法 | 2025.03 | 188 |
塞上名士王雪樵书法钩沉 | 徐宏斌 | 中国书法 | 2025.03 | 203 |
刘涛《魏晋新书风》读后——以材料和空间重构魏晋书法史 | 苏钰迪 | 中国书法 | 2025.03 | 207 |